2013年5月27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史铁强教授做客上海外国语大学,为我校俄语系师生展开一场题为《关于俄语学科的一点思考》的精彩讲座。
讲座于晚上六点在松江校区六教楼准时开始。虽然当晚学校有“高雅艺术进校园”芭蕾舞演出,但是同学们热情不减,不但研一学生无一缺席,大一至大四的同学们也纷纷到场,208教室座无虚席。俄语系主任章自力老师、副系主任李磊荣老师、许宏老师欣然参加。
史老师从俄语学科的性质讲起。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学位条例,俄语语言文学是文学门类下属的二级学科,包括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等专业教育。国外设有俄语系的高等院校很多,如东京外国语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印度中央外国语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除此之外,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在外语系下开设了俄语专业。对比这些学校的教学经验,目前国内的俄语学科设置略显单一,缺乏多样性。
随后史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学习外语的两种模式,“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某种语言;而“学得”指的是有意识地进行研究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的过程。史老师对比了俄罗斯专家和中国专家编写的俄语教材,指出俄罗斯的教材偏重交际性,而中国教材注重语法的完整性、体系性。这是因为12岁以上的学习者只能“学得”外语,这就要求他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然后再进入实践运用和文化结合这两个阶段。
针对俄语学生“小材拥挤,大材难觅”的现状,史老师提出,要在掌握语言体系、提高言语能力、扩充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高校利用学科特长,或开设商务外语、国际新闻、外事外交等复合专业,或培养双外语专业,或增设辅修专业,或为本科生开设经贸俄语等课程,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拓宽了其职业道路。史老师特别指出,国别研究作为新兴的热门研究方向,同样是一门复合学科,作为语言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外语交际、阅读、写作的同时,更要培养人文素养、加强人文研究。
最后,史老师回顾了俄语学科的历史,展望其发展前景。中国的俄语教学已有三百余年历史,近年来俄语学科高速发展,俄语专业在校生从1983年的2千人发展到今天的2万人,这与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外语专业的特殊性和中俄关系的发展密不可分。史老师以大量的数据,将1999年以来俄、日、韩三门学科在校生人数与中俄、中日、中韩贸易额增长对比,说明学科发展是人才需求的结果,同时也表明,俄语学科存在广阔的发展余地,未来研究的路还很长。
随后的提问环节中,俄语系研究生就外语学科如何平衡人文素养和实用技能提问,史老师建议综合性、学术研究型大学将注意力放在人文培养上,在强调实用技能的学校开设实用型课程;如果师资力量允许,多开设不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可以帮助他们走得更远。
讲座的最后,史老师举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政治思想为例,鼓励同学们关注俄语语言背后体现的民族性:“俄罗斯人是什么样的人?骨子里认为什么最重要?这将有助于我们从人文学科的角度预测未来政策的走向,而这正是国际关系作为社会学科的薄弱之处。”
史老师的讲述深入浅出,举例生动幽默。同学们纷纷表示,这场讲座令人受益匪浅,在交流中深有启发。(俄语系 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