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И.А. 布勃诺娃教授做客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就“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人的‘世界图景’”问题同俄语系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布勃诺娃教授是莫斯科市立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外国语文学教研室主任,并于举世闻名的莫斯科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她的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民族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传播学理论和认知语言学。发表论文、学术专著达150余篇(本)。
布勃诺娃教授主要和大家探讨了“世界图景”的概念、俄罗斯和西方学者对“心里语言学研究中人的‘世界图景’”问题的研究现状、他们对这一问题所持的不同观点等。伊丽娜教授指出,相对于传统语言学而已,心理语言学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学科,产生于1953年美国的布龙菲尔德学术讨论会。心理语言学关注人们如何把头脑中的意识转换为表述词,又如何用相应的表述词达到交际目的。简而言之,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大脑、意识同语言之间的关系。
通过倾听布勃诺娃教授的精彩讲座,我们了解到,“世界图景”这一概念源自于哲学。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伊利杨科等著名哲学家都提到过这个概念。伊丽娜教授指出,“世界图景”指的是思维的一系列连续完整的体系,这种思维产生于以个人经验为基础个体生活实践中,而个人经验的产生则是由于共同的社会经验基础以及个人对此的不断思考。俄罗斯学者认为,“世界图景”的研究必须考虑到民族文化,文化是影响人们建构“世界图景”的重要因素。而西方学者在研究“世界图景”时,却完全忽略民族文化因素。
布勃诺娃教授认为,“心理语言学的世界图景”为“语言世界图景”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心理语言学的“世界图景”以“说话人”的“民族心智”、“民族意识”为对象,运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探索语言个性、言语个性、交际个性的特点,以及“心智空间”、“文化语言”、“思维语言”的特征和运用机制等。心理语言学以其独特的方法为“语言世界图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空间。(俄语系 付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