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郑体武教授以中国的诗歌翻译为题作了十分精彩的讲座。
在讲座中郑老师讲到诗歌在翻译的艺术层面,在技术层面要达到的目标有两个:达到语言的转化与要翻出诗意。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有:以诗译诗。以诗译诗要做到的是看上去仍然是诗,是中国读者读起来没有审美上的障碍,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诗心”,要有“诗的修养”,要有审美能力,要能区分出玻璃和钻石;要具有时代气息,当代性。我们译出来的东西是给今天不懂俄语的人看的,要考虑当下中国人的阅读和审美习惯,所以要用白话翻译。要用现代白话诗来翻译古代外国诗。即使是莎士比亚也要让他说今天的汉语。
接下来郑老师介绍了中国诗歌翻译的流派:译成旧体诗流派。多存在于清末民国时期,19世纪20世纪初;译成新体诗流派。其中又分为格律派(即译为中国现代白话诗中的格律诗)和自由派(即译为自由体诗)。在俄文诗中通常是隔行押韵,不能像中文诗一样一韵到底,所以有的翻译家提出要“以韵代步”,这种方法在英文诗的汉译中应用的更多。
接着,郑老师谈到中国诗歌翻译起到的作用,认为这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诗歌翻译发展历程与中国诗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翻译出的诗歌给中国诗歌发展提供了很多启发。翻译体的产生。翻译体只在译诗中才存在,并不符合日常的语言习惯,但是却能做到清晰能懂。翻译体在读者中的广为流传对中国的诗歌翻译和诗歌发展都是有贡献的。
最后,郑老师就学员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尽管原订讲座结束时间已过半小时,但大家出于对知识的渴求,无一人离开。通过本次讲座大家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懂得了诗歌是可以翻译的。(赵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