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界老党员说”第一次联合党课活动成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吴恩远教授应邀,以“俄罗斯修改历史教科书的原因及启示”为题,为学界党员们上了一堂意义深刻的主题党课。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60余名党员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今年十月学会秘书长王晓泉老师来学院调研,了解到上外俄欧亚学院的教工党支部是上海市“双带头人”标杆建设支部,近年来严格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引领,党建凝聚,示范辐射为途径,立足“一带一路”人才培养需要和“双一流”学科发展实际,形成了“党建+区域国别”的鲜明特色,并打造出“苏祖梅工作室”党建品牌项目。尤其是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期间,学院党总支结合专业特色积极组织开展以“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创新、知史奋进”为主题的各类党建活动,建设完成“以史为鉴,决战第一个百年目标”伟大工程示范党课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回京后,王晓泉秘书长向李永全会长汇报相关情况后,再次与上外俄欧亚学院商讨开展联合党建的可能性,经反复沟通最终达成了共同打造“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界老党员说”联合党课品牌项目的意向。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界老党员说”联合党课项目的创立初衷是要依托学会的影响力,集聚起学科专业领域的优质党史党建资源,“以党建促专业,以专业强党建”,将党建和专业双融合、双促进,让广大党员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使命和艰巨历史任务,深刻领会习近平外交思想及中国对俄罗斯东欧中亚外交的政策方针,从而站稳政治立场,明确学术方向,将学术研究与党中央的需要有机结合。以党建联建共建为抓手,突破不同隶属关系的壁垒,充分调动起业界的优质学术资源,在专业领域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开创学界联合党建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探索。项目倡议提出后,得到了学会旗下十四家会员单位的积极响应并申请参与。本次由上外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和学会联合共同主办的第一场党课活动,采取了主会场加分会场模式,吸引到学界二十多个党支部共上一堂党课,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师生感想
苏祖梅(支部书记、教授):吴教授用大量历史事实、生动案例告诉我们,如何看待十月革命、斯大林和苏联解体。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指出,十月革命在俄国的爆发是必然的:沙皇参加战争加剧社会矛盾;统治阶级分裂动摇沙皇制度基础;下层群众生活恶化;临时政府继续参加战争的政策、不解决民众迫切生活问题等。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原因是:第一,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制定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为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指明了方向。第二,布尔什维克提出了符合民意的口号——政权归苏维埃、给人民和平、给农民土地,给工人工厂,各民族平等。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师要承担起教育培养青年的重任。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启示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章自力(副教授):吴恩远教授的讲座从俄罗斯修改历史教科书的原因及启发入手介绍了俄罗斯社会对苏联解体的反思,更对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阐述。苏联亡国亡党的悲剧与当时的苏共理想信念的动摇、背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放弃民主集中制、破坏党内政治纪律、推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等分不开的。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环境变化之快、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加之当前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越是困难,越需要在历史比较中清醒把握大局大势,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力量。从历史演进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看清,哪些是经实践证明正确的、哪些是被历史判定错误的,其中有哪些基本规律应该遵循,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我们的现实工作和未来发展中。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历史担当,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闵渭斌(硕士生):我们要不断地从苏联解体吸取教训,我们不能像苏联一样,为了进行新的改革,而对前人的努力全盘否定。历史教科书反应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针对苏联解体后在历史教科书领域出现的五花八门的乱象,特别是全盘否定俄罗斯历史的情况,普京认为,俄罗斯正在制定统一的历史教科书,目的是在历史教学中贯彻逻辑的一致性。诚然,尽管苏联解体给俄罗斯带来了一些混沌和混乱,但这段历史也仍然是祖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是民族统一和历史文化基因的基础。
对于历史教学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学生们对中国历史的重大事实、对中国历史杰出人物的事迹有清晰、正确的认识。之前的香港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统一审定的教科书,而是任由那些荼毒学生的港独教科书发行,对香港青年的心智产生了不正确的诱导。
历史如同人文科学,面对不同观点需要独立思考和研究。但最主要的是必须客观、公正,而且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历史,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王萌(硕士生):吴老师在讲座上向我们传授了很多知识,让我们明白了正视历史的重要性。新教科书谈到对苏联历史一些重大争论事件的看法,认为十月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提出苏联30年代的发展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这就驳斥了国内外一些人把30年代斯大林时期称为“大恐怖”时期的谬论;肯定了乌克兰、中亚、高加索地区民族加入俄国和苏联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普京还提出,要加强与国际上历史学家的合作,坚决反对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成果的行为。
的确,事实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习主席说过:“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
谢丽娟(硕士生):这场讲座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到的关于做学术的内容。老师首先从俄罗斯修改教科书开始,向我们分析本次教科书的修改背后的深意,采取严谨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了当今世界格局,以及看似虚无缥缈的世界格局与我们——俄语人的关系;除此之外,老师还提到了俄语社群对于斯大林、苏联等态度的转变,从前苏联、俄罗斯的历史引自我党的历史。在这一段内容中,老师提到,“做学术的人怎么可以不严谨呢?”虽然是问句,实际上是肯定的不能再肯定的陈述句。现阶段,正是我们为了论文焦头烂额的时候,在论文开题的过程中时常会怀疑自己,也会经常性地思考,是不是可以敷衍潦草、糊糊涂涂地应付。但是老师的一席话震醒了我,从俄罗斯历史到我党历史,其中发生的一系列盛大而庄严的事件使我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无论何时都不畏艰难,迎难而上,而我,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时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又怎么能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呢?这次讲座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明白,一个看似简单的历史教科书修改,也许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还可能是世界政治格局、社会思想形态的变化;同时,作为俄语人,作为一名党员,我也应该时刻迎难而上,严格要求自己!
王函(硕士生):吴老师深入详细的分析使我受益颇多。一方面,作为一名党员,了解俄罗斯及苏联的社会历史也是很有益的,因为在苏联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有较深的历史联系和渊源。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俄语专业的学生,了解俄罗斯历史文化是必需且必要的,只有深入了解俄罗斯历史,才能加深对俄语文化的认同感。另外,通过历史教科书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俄罗斯领导人的治国方略和理念,可以从较深层次了解中俄关系的特点、性质和走向,为我国提供一个观察未来发展的维度和向量。历史教科书是俄罗斯学术界深入研究、多方磨合的产物,反映了多年研究俄罗斯史的成果,我们通过历史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验证我国学术界对苏联俄罗斯问题研究的结论。这也是从特定角度观察我国学术研究的一面镜子,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俄罗斯教科书的修改。
朱玲(本科生):我了解到,修改历史教材书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政府意识到必须实行多党制和思想领域的多元化,然而经过实践证明,多元化的思想必然导致教学思想的混乱,直接影响到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于是,俄罗斯社会对苏联解体进行反思,解决历史教学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盘西化”的现象,消除俄罗斯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让新思想、新观念加入新的教材书中,并且也要求青年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的历史来得到相应的启示,克服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付钰(博士生):吴恩远教授谈到,修改后的历史教科书对于苏联历史和苏联历史人物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完全不同的评价,是撼动俄罗斯思想界的一次“拨乱反正”。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化。在当今社会,我们反观当时的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需要对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解读与评价。一些人将斯大林时期称为“大恐怖”时期是一种谬论,是不公平的。苏共和斯大林领导人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这是对俄罗斯和全世界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功劳。苏联30年代的发展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苏联所实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与措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今天的讲座带我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俄罗斯的历史,也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我们国家的历史,不容许随意歪曲历史,要对历史的重大事实和杰出人物的事迹有清晰、正确的认知,认识到历史发展的不可割裂性,对历史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才能决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做,对社会近期、中期和长远的发展有怎样的规划。